遥记乡下的茅草屋 || 丁会仁
在北京上班的老胡是地地道道的都昌人,他说他在都昌乡下建起了一幢乡墅房子,对久居京城的人老胡来说,那是他的根;对都昌乡下人来说,那是一幢真正的洋房别墅;对久居都市的公寓人来说,那是一幢向往的乡村别墅。
许多人过去在乡下建房,未来也会越来越多人建房,虽然费时费力又费钱,但是毕竟是成本价,因为没有税和土地出让金,相对而言性价比摆在那里。这也是许多乡下人一生的积蓄和追求,挣钱回家盖房子娶媳妇是人生的奋斗目标。只是现在谁都想在城里买高楼,乡村的房子相差太远,好的房子叫乡墅,不太好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。
不是人人都见过茅草屋,也不是人人都住过茅草屋。
遥记乡下的茅草屋 || 丁会仁
和我一样大的人,或者比我年长的乡下人,他们或许见过,而我是真正住过茅草屋,这使我深深想起了小时候的茅草屋,虽然时间久远,却依然是那么的清晰,又是依然那么的怀念。
茅草屋不是茅草盖的,而是干的稻草盖的,正确地说应该叫稻禾屋。叫茅草是不受人待见的。杜甫草堂就是茅草屋,但杜甫称为草堂,让杜甫在成都得以呐喊,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。
从老家出发,去往县城,我们总是在一个叫“茅铺”的地方等客车,“茅铺”就是一个供销合作社,应该是茅草屋演变而来的地名,叫的人多了,慢慢就叫顺溜了,那就叫吧。
父亲说,现在老家还有茅草屋,只不过现在大多是用来养牛的,成为了牛屋。父亲对茅草屋是深有感情的,因为他曾经经常修茅草屋。父亲说,茅草屋要每年都换一下屋顶,先用牛皮防水纸盖上,然后把稻草铺上去。父亲经常上屋顶弄稻草。
遥记乡下的茅草屋 || 丁会仁
乡下人后来慢慢富了,有了钱就买瓦盖房,非常有钱的就买缸瓦,缸瓦是很重很厚的瓦。住瓦屋的人冬天很冷,风一吹,透过瓦愣一点一点钻进屋里,屋里空间大,遇到冷的天气,简直无处可躲。特别是晩上,那个北风吹啊,要是遇到下雪天,室内和室外温度一个样。
母亲总是怕我冷,把窗户弄得严严实实的,住瓦房的时候是冷的时候非常的冷。而这时候,我总是问父亲,是不是稻禾屋更暖和些,父亲说那是肯定的,我有时候天真的以为,长大后我应该建稻草屋。
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。父亲手上建造过茅草房,也建造过砖瓦房,后来在县城买过无电梯的高层,我到北京后买了有电梯的小高层。
我突然有一天想,如果有一天,我在南山东边或者老爷庙附近租一片地,然后建造100个茅草屋,外面是茅草房格局,里面是现代化的装修,是不是成本不要多大,可以做民宿旅游,甚至可以做休假胜地。
遥记乡下的茅草屋 || 丁会仁
父亲经常批评我,说我是想法多而落地难。是啊,我接受父亲的教诲,父亲也许是对的。
但是,我总是要异想天开一番。
我去海边度假,一望无际的大海,大海边的度假胜地小镇就有许多茅草房,我一个北师大的校友就在青岛的海边发现了大片的海草房,他成功地开发成了度假屋。
人真的是富有创造力的,有时候体验一下原始生活的日子也是蛮不错的。
遥记乡下的茅草屋 || 丁会仁
对于茅草屋,陶渊明曾在《桃花源记》里描述道:“屋舍俨然,阡陌交通”,这是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。茅草屋虽然不经久,但茅草房的文字可以恒久远。
乡村越走越远,乡村也越来越美好,乡村人往县城去,城里人往乡下跑。乡下的茅草屋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风景线,更应该是一个温馨的港湾家。
我常常想起那个乡下的茅草屋,那里不仅有我童年的回忆,那里更有我童年的梦想!
遥记乡下的茅草屋 || 丁会仁
丁会仁,江西都昌人。博士、独立作家、学者、高级会计师、著有十几本专著。多篇文章在《人民日报》、《新华网》、《光明网》、《作家网》等主流媒体发表文章。
转载声明:本文转载自「都昌快讯」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