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 围在泥土和砖头砌成的柴火灶旁, 听着噼里啪啦的烧柴声、炒菜铲子划过锅的咔咔声, 便是最幸福的时刻。
生存的皮鞭鞭笞着我们,
让我们和这样的生活渐行渐远。 只是那入口醇香的味道 久久难以让人忘怀......
厨房四壁被烟熏得黑漆漆, 灶角的墙上挂着不舍得吃的腊肉。
柴火有干的树枝也有大块的木材,还有引火用的丛毛丝得。 没山的地方只能烧干棉花禾、干牛粪。
架好丛毛丝或者小树枝,点火,噼里啪啦地就烧着了。大自然的美味也弥漫开来,灶口前冒着的火苗,燎着锅底,也映着奶奶的脸庞。
火烧得旺的时候,在灶口窜动着,扑向早已被熏得哞乌个墙面。烟熏火燎的厨房,系着围裙的奶奶,小锅炒着菜,炉罐煮着饭,这才是家的味道。
最兴奋的是在灶里还可以烧红薯! 红薯成熟的季节, 每天下午, 奶奶煮完猪食, 都会拨开灶膛里面的灰, 在里面埋两个红薯, 红薯接受着火的熏烤,喷香个
每天傍晚放学到家, 奶奶去了地头, 我和弟弟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 去灶里拨出奶奶烧好的红薯! 两个,我与弟弟各一!
等红薯出灶的时候, 满满一层灰也抵挡不住它的诱人飘香, 顾不了那么多,直接掰开就吃, 香香甜甜,回味无穷。
时间可以改变容颜,却改变不了情怀! 柴火灶保存下来的记忆,总是回味悠长!
一方灶台,烧柴火煮饭菜, 传达这暖心至深的饮食原味与家庭温暖!
都昌乡下称厨房为灶哈 旧时是没有煤炉、煤气灶, 甚至用的还是洋火点火, 用土灶烧柴来做饭!
一般人家的土灶有两个锅, 一个是大锅煮猪食用的, 一个是小锅做饭炒菜用的。
在灶背上面放油盐酱醋、瓶瓶罐罐, 距灶膛口一米开外堆放柴草, 靠灶头前则放置着几件生火的用具! 叉火棍、火钳、火铲......
烧火是件麻烦又讲究技巧的活儿,点火、添柴、拨弄、吹气、疏通样样有学问。过去土灶不通风,要想火不熄灭,火势合适,就离不开这几件宝了。
叉 火 棍
从干柴堆里随手取的一根木棍,大约一米来长,拇指粗细且较直,用着顺手就行。
烧火时用叉柴棍将柴火挑起,火就会很旺;需要小火时,就用叉柴棍把柴草压在灶底。
用的时间久了,会越烧越短,短到不好用了就当柴火烧掉,再找一根。
火 钳
主要用来添加柴火,火钳一般由铁匠打成,分成手柄,钳肩,钳臂几部分,在钳肩处相互交叉点安装一螺栓便于活动。
钳的一头是两个豆瓣形的把手,另一头是长长的铁脚,打铁师傅将其顶端打成薄薄的圆形,这样更容易钳住各类东西。
这两根铁脚一定要长,不然手就得往灶膛深处伸,就会容易烫伤手。
火 铲
主要是用来铲灰,如果灶膛里积多了灰,火力就不猛,就得铲出来。
它的铲头由铁或钢制成,根据用途安装长短不一的木柄。如果灶膛里有炭,铲出来放到坛子里面,留着炖锅或者冬天烤火用。
依然记得,柴火灶煮出来的饭底下的焦皮特别香......随着年龄的增长,我们会对过往有一种情结。弹指一挥间,乡村也电气化、煤气灶、电磁炉毫不客气地把土灶挤出了我们的生活。
土灶、洋火、烟囱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,这些灶前的生火工具,从此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隐退江湖.....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