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都昌鼓书”唯一的省级传承人 刘天宝老先生 因病于2019年4月23日 (农历三月十九日)0点35分逝世 享年84岁 于2019年4月27日出殡 ▲刘天宝老先生 刘天宝,多宝乡昭兴刘家山村人,生于1936年,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“都昌鼓书”的传承人。18岁失明拜师学艺入道鼓书,从艺60多年来,是多宝乡耳熟能详的人物,也见证了都昌鼓书60多年来的兴衰。
18岁失明,入道鼓书拜师学艺
刘天宝还处襁褓之时,便染上眼疾。那时他的家里要说也算个殷实人家,父亲收购蔓荆子、茵陈等中草药,县城的何懋麟等名中药师都在他家落歇转购。家中还有12亩土地,请了长工。父亲为刘天宝的眼疾遍访名医,但疗效甚微。1954年大水之年,时年18岁的刘天宝完全失明,从此人生之路陷入黑暗。 在旧时的乡间,盲人的谋生之计往往是“唱传”和“算命”,刘天宝从小天资聪颖,他最早在民间文艺上得到的启蒙是十三、四岁时。少年时的刘天宝眼睛还没完全失明,那时到景德镇的姐姐家住上一段时日,独自行走无碍,他凑热闹到昌河边听人唱传和看人演戏。大人边赏边饮,茶水冲过三遍,一场演出也就收场。大人是要付费的,少年刘天宝乐得只要揣上耳朵入迷地听。 刘天宝在眼盲后入道都昌鼓书,拜过四个盲者为师。先是多宝湾里赵家的赵炳之,再是多宝火龙山李家的杨崽,再是同村的刘胜章。这三个师傅是父亲请上门来教艺,除了对师傅包吃包住,每年每人还要付八担谷的学费。刘天宝后来师艺于多宝长平朱村的朱毛仔,是随着他走村串户,潜心琢磨,长进技艺的。朱毛仔年纪上要大刘天宝十多岁,朱毛仔唱传的功夫最好,名声最大,派头最足,也最受欢迎。比如请朱毛仔唱传,要预约排号才能轮上;比如吃住一应的接待,朱毛仔都很挑剔;比如朱毛仔总会花钱请女孩在前面牵引着、照顾着他走村串户;比如景德镇、乐平都争着请他唱传。朱毛仔的晚景却有些凄凉,他的跌宕人生,本身就是一部传本。
从艺60年,从未带一个徒弟却一直为鼓书奔波
刘天宝从艺60余年,从未带过一个嫡传弟子。按他自己的说法是,徒弟若是愚笨,唱得丑还坏了他的好名声。刘天宝虽未收徒,但他也曾享受过作为盲人鼓书队“领导”的惬意。那是1960年初,刘天宝在生产队舂谷,干些力所能及的活,讨些口粮钱。当时多宝、左里同属左里公社,公社成立文工团,刘天宝被作为民间文艺人才,请到了文工团,拉二胡、打锣鼓,以文词、高腔、采茶等传统戏曲翻唱贴近新社会的内容,比如白毛女,以及控诉恶霸地主刘文彩之类。进文工团也不开工资,只管生活上有稀饭、荞麦粑饱腹,数月之后刘天宝还是选择回家。 1961年徐埠片区成立盲人宣传队,左里、徐埠、苏山等公社的30多位唱传的盲人,在革委会的组织下,有了自己的团队,刘天宝凭其声望做了会长。宣传队约定中午到演出的大队集中,下午或晚上到生产队唱传。有时十多人同进一个村庄,刘天宝开了个“鼓板头”,便可在队上安排的农户家歇息,其他盲艺人没有床歇的待遇,要轮流着唱到天亮,第二天解散各自回家休息。回家路远盲人不方便,刘天宝便将徐埠区又分成数个小片区,三、四个人组成一个精干的小演出队。 1970年,盲人宣传队解散,刘天宝又回到了散唱的生活状态。刘天宝以“唱传”、“算命”作为谋生的方式。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,给人算个命,可得半升米。集米的布袋叫“口哨袋”,从中间的“哨口”灌入,身前身后都装背着来,布袋口扭结在肩上。生产队唱一宿传,往往能得3元钱的报酬,已是比一般以农户的劳动所得高了许多。刘天宝其时已生育二子一女,靠着从艺,养家糊口。
鼓书好口碑,曾获奖无数
“日出东山一点红,秦琼催马进山东。怀抱一对金妆锏,五湖四海访英雄。程咬金访过王伯当,尉迟恭访过白袍将。赵匡胤雪夜访赵普,刘备关张访卧龙。张良背剑访韩信,文王访过姜太公。只有我小弟无人访,五湖四海访宾朋。五湖四海是兄弟,人到何处不相逢,山相逢水相逢,朝朝暮暮在心中。有朝一日心发闷,齐动鼓板响咚咚。鼓好比良田万亩,板好比种田的耕牛。千里不带柴和米,万里不带点灯油。”陈旧的祖祠内,通亮的汽灯下,听刘天宝唱传成为那时多宝不少村民的文化乐场。刘天宝最擅长的是宋代传奇故事《李猫换太子》和元代李春方传奇故事《天宝图》,一连唱上六、七晚才能把一个全本唱下来。 刘天宝的唱传不但得到了受众的好口碑,而且也得到政府的金奖银奖。1981年,江西省在南昌举办全省盲艺人曲艺会演,都昌多宝的朱毛仔以《黄贵香智炸敌碉堡》获得第一名,刘天宝以《新旧婚姻对比》获得第二名。三年之后,刘天宝再次获得全省同类比赛的第二名。随后,还四次获得过九江市的曲艺比赛奖。其中《桃红绿叶好春光》是刘天宝在九江市参加比赛的前夜,不满意他人所编鼓书题材而连夜独创的。 刘天宝表演的都昌鼓书带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,成为不少都昌人的乡愁。2010年,“都昌鼓书”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,刘天宝被确定为唯一的省级传承人。
一代宗师刘天宝
鼓书说唱众人晓 八十有四今已走 众人一起来哀悼 扩散送别! 一路走好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