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昌有料 发表于 2019-10-23 10:28:52

水位持续走低 鄱阳湖湖底明代“千眼桥”露真容

  日前,随着鄱阳湖水位的持续走低,在鄱阳湖多宝乡蒋公岭附近水域,明代古木石桥“千眼桥”显露真容,横亘在干涸的湖床上,显得十分神奇壮观,又一次引发广泛关注。  鄱阳湖提前进入枯水期  明代古木石桥现身  受持续干旱影响,10月21日下午,鄱阳湖九江都昌县水位跌破10米,比正常年份提前40天进入了枯水期。随着水位的下降,在鄱阳湖都昌县多宝乡蒋公岭附近水域,站在沙丘之上,朝北眺望,远远地就能看到有一条线条横亘在干涸的湖床之上,直通对岸的星子镇,在湖床上显得十分神奇壮观,这便是“千眼桥”。  据九江市都昌县博物馆党支部书记、副研究馆员曹正茂介绍,“千眼桥”建于明代崇祯年间(1631年左右),当时是为了方便都昌县与星子县(今庐山市星子镇)两岸来往难的问题,全长2657米,“‘千眼桥’有949个桥墩,948个桥孔,所以有‘千眼’之称。”  明清时期,该木石桥连接鄱阳湖两岸的交通要道,被誉为“中国最长的湖中古木石桥”。  “千眼桥”长年浸泡在水里,但当鄱阳湖的水位低于10.50米时,“千眼桥”才会露出水面。  系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  吸引各方游客参观 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,两岸群众往来早已不再依靠“千眼桥”,它却变成枯水期时鄱阳湖上的一道独特风景。  每当石桥露出真容的季节,都会吸引着各方游客前来参观,游客你来我往、络绎不绝。  记者了解到,该古木石桥是江西省重点保护文物,为了保护“千眼桥”,在2016年,江西省文化厅、财政厅下拔了90万元的专项经费,对“千眼桥”进行了全面的修复,修复后的“千眼桥”恢复了原貌,成为当地重要历史文化遗产。  曹正茂告诉记者,在修复后,每年都昌县文物部门都会在枯水时期对“千眼桥”进行巡查,防止新的破坏,“同时也要发挥千眼桥的文化价值、历史价值和旅游价值,让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。”

南山客 发表于 2019-10-23 10:28:52

支持楼主分享精神,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,效果更好哦!
页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水位持续走低 鄱阳湖湖底明代“千眼桥”露真容